这一年,你们仨,好样的!
四季轮回、昼夜交替,2024年即将与我们告别,当人们还在谈论人工智能蔓延至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时候,依然有一些人性的光辉让我们感动不已,它可以是一场约定、可以是一封书信、也可以是一份礼物。
一场千里之行的约定
“台风封堵了道路,却挡不住他挽救生命的脚步!”当陈岳坪的事迹传开后,媒体这样评论。为绕开台风赴这场生命之约,陈岳坪先后乘坐私家车、高铁、航班等多种交通工具辗转三千多公里路跋涉40小时,从福建赶赴武汉,献出230毫升“生命的种子”——造血干细胞混悬液。
21岁的陈岳坪是湖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22级学前教育体育专业学生,他热心于公益,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今年2月,当得知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次配型成功后,他十分激动,立刻在电话里明确表示愿意捐献。在福建老家过暑假的陈岳坪原计划7月27日搭乘高铁到武汉,但骤然而至的台风“格美”导致所有从漳州到武汉的公共交通都停运了。“这场生命之约绝不能迟到,无论如何我都要赶到武汉,这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陈平坚定地说。他一边联系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一边规划交通路线,最终决定从漳州坐高铁到厦门,再从厦门飞到北京,再从北京飞到武汉,全程3000多公里,四十多小时。7月28日凌晨四点,陈岳坪终于赶到武汉病房,作捐献前的准备工作。他说:“我终于从志愿者转正为捐献者了。尽管辗转了四十多个小时,但想到能够拯救一条生命,就觉得一切奔波和辛苦都是值得的!前面把坎坷都经历了,希望受捐者今后都是坦途。”
一封跨越“时空”的书信
一封是一位白血病患者女儿通过市红十字会写给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感谢信,一封是捐献者湖北科技学院临床医学院2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田翊舒通过市红十字会写给患者女儿的回信。在咸宁市红十字会的“牵手”下,两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跨越“时空”,通过书信,谱写了人间大爱和感恩生命的赞歌。
时间回到今年2月,当田翊舒得知自己和一位白血患者初次配型相合,她毫不犹豫地答应捐献,随后的高分辨血样送检,再次配型成功。当月,她进行了捐前体检,因轻微缺铁性贫血,体检未达标。得知体检结果后,她向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表达了强烈的捐献意愿,并表示可以配合进行补血。在之后的两个月内,她通过喝补铁剂、补铁胶囊等补血药,按照半个月复查一次的频率进行检测,终于各项指标达到捐献标准。5月10日正式进行采集,由于她和患者体型差距较大,医院出于对供者安全保障的考虑,建议只采集150毫升造血干细胞,但她坚定表示自己没问题,要求医生抽取足量的造血干细胞。在各项指标稳定确保供者安全的前提下,历经4个多小时,医院采集了210毫升造血干细胞,田翊舒成为咸宁近3年来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我是30年的老党员,也是转业军人,对于姑娘做的这些正能量的事情,我们都是非常支持的。”在谈到女儿的捐献善举时,田翊舒的父亲坚定地说道。
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
非血缘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仅数十万分之一,但有时候,缘分就是这么神奇。5月27日是张永琪的21岁生日,过完生日的第二天,他就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昆山市最年轻的捐献者。得知受捐者和他竟是同一天生日,他感叹缘分实在奇妙,这样的生日纪念太有意义了,也郑重地许下自己的生日愿望:希望远方的“他”能早日康复!
张永琪是咸宁职业技术学院21级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学生,在昆山实习,他热心公益,在18岁生日之际便有了第一次献血经历,两年来累计无偿献血1300毫升。在2022年的一次献血中了解到造血干细胞可以给人带去生的希望,他就加入中华骨髓库。今年3月得知自己与一名患者初步匹配,他当即表示同意捐献并顺利完成高分辨配型和捐献前体检,符合捐献条件。在谈及捐献的原因时,张永琪说:“能有这样珍贵的机会去挽救他人的生命,我感到无比的幸运与自豪,我愿意把仁爱之心、无私奉献的中华美德传承下去,为社会和谐奉献绵薄之力的同时,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年12月6日,咸安区委政法委召开见义勇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表彰大会,授予3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陈岳坪、田翊舒、张永琪“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以表彰他们的善心义举,这是咸宁市将造血干细胞捐献行为列入见义勇为表彰奖励范畴以来,咸安区首次为获此殊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颁发证书和3000元奖励。
近年来,咸宁市红十字会大力加强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力度,推广普及造血干细胞捐献理念和知识,提升社会及民众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识度和参与度,时隔两年半,成功实现3例捐献,社会文明新风尚氛围逐渐浓厚,部门支持力度也不断增强,今年11月,咸宁市成功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纳入见义勇为表彰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