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红十字“三献”工作志愿服务队开展骨髓库志愿者保留回访活动
“您好,请问是王某先生/女士吗?我是咸宁市红十字会的志愿者,感谢您接听这个重要的回访电话。今天想对您之前的造血干细胞捐献意愿登记做个简单回访……”这个电话,对很多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对每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而言,却可能是一场跨越时间的“约定回响”。

很多人在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时,或许是被一句“捐献能救人”的话语触动,或许是在献血时顺手填了表格。但随着时间推移,联系方式可能变更,生活状态可能变化,当初的意愿是否依然坚定?
电话回访,就是为了确认这些信息:
- 您的联系电话、住址是否有更新?
- 身体状况是否依然符合捐献条件(如未患重大疾病、近期未接受特殊治疗等)?
- 经过这些年,您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是否更清晰?捐献意愿是否不变?
对志愿者来说,这是一次重新梳理心意的机会;对等待移植的患者来说,这是让“生命火种”保持活跃的重要一步——毕竟,每一份有效的志愿信息,都可能是某个绝望家庭的“生机”。
“我记得当时登记的时候,工作人员说配型成功率很低,但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我就不想放弃。”
“这几年体检报告都正常,随时能捐!”
“之前怕家里人不理解,现在他们都支持我,说这是积德的事。”

这些朴实的回答背后,藏着最动人的善意。有人登记时还是学生,如今已成家立业,却始终记得“答应过要帮人”;有人曾因暂时不符合条件遗憾退出,调理好身体后又主动联系重新登记。
而回访志愿者在电话这头,除了确认信息,更常做的是科普:“捐献造血干细胞和献血类似,对健康成年人来说是安全的”“如果未来配型成功,会有专业医疗团队全程保障”……消除顾虑,也是回访的意义之一。
我国每年有数十万血液病患者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而志愿捐献者的库容,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希望。据统计,约有20%的志愿者因信息失效、意愿变更等原因,在配型成功时无法完成捐献——这对等待的患者而言,可能意味着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如果您接到了这样的回访电话,不妨耐心多聊几句:
- 确认信息时尽量详细,方便未来联系;
- 有任何疑问都可以直接提出,回访志愿者会一一解答;
- 若暂时无法捐献,也不必有压力,坦诚说明即可,这同样是对生命的负责。

每一次有效的回应,都是在为“生命接力”添砖加瓦。 向每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致敬!